让父母几近崩溃的分离焦虑,这几点需要注意

作者: 时间:2018-06-23阅读:0

孩子3岁之后即将要上幼儿园了,这时,父母常常要面对一个头疼的问题——幼儿分离性焦虑。需要做哪些准备来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?如果孩子在入园的时候出现了各种状况,家长要如何应对呢?

分离焦虑的表现:

最常见:哭闹,重复说不想上幼儿园。

表现1:睡眠不好,做噩梦,半夜哭醒;

表现2:生病,感冒发烧;

表现3:最开始上幼儿园不哭,过了几年就开始哭闹,整个感觉很不对劲。

事实上,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分离焦虑,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,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呢?

首先,家长们来回想一下,当你大学毕业,要进入一个新的单位,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开始工作的呢?

我第一份工作的时候,相当兴奋,终于可以不再做学生,而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来证明自己,自力更生了!同时,也有些焦虑紧张,怕做错,怕表现不好。

所以,就算是对大人来说,任何一次的转换环境,内心都会产生焦虑感,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。

而幼儿第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,到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,他的焦虑害怕的感受是我们大人的30倍。不仅仅是因为环境变化了,更让孩子感到害怕的是因为要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主要照料者的分离,尤其是妈妈。

为什么分离会让孩子痛苦?

0到6个月的婴儿,处于母婴一体的状态。所以,我们会看到一种情况,6个月前,妈妈要出门上班,孩子其实不太闹的,只要饿了有食物,困了有温暖的被窝或怀抱,孩子的需要都能及时满足,对于妈妈的离开,孩子并不痛苦。

那是因为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妈妈的离开,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妈妈,因为在婴儿的幻觉中,他是世界的中心。

那么,什么时候他开始意识到妈妈了,是在6个月以后,在6~8个月里,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。他开始知道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个人,而是两个人,他意识到了妈妈,也会意识到妈妈会离开。

你也会观察到,之前抱小宝贝出门散步的时候,不认识的老人要抱一下,宝贝没什么反应,但是8个月左右,他就会对不认识的人开始有躲避的反应了,这叫做陌生人焦虑。当妈妈或者是主要的照料人离开了,他就开始哭闹抗议,表现出难过的情绪,这就叫做分离焦虑。

所以,孩子第一次和母亲分离,是在婴儿出生大概8个月左右的时候。

当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,不仅是妈妈离开了,而是孩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,进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,生活作息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,身边没有一个人一件东西是自己熟悉的,这种焦虑感压力值是非常大的。所以孩子会出现哭闹等情绪的问题,甚至是生病,情绪的巨大波动就会带来身体免疫力降低。

但是分离焦虑只是一个过程,当这个过程过去了,你会发现孩子不一样了,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很多。

正常的分离焦虑的过程

当孩子知道今天要上幼儿园了,随之而来的就是感到害怕和伤心……

当家长离开幼儿园,孩子发现家人是真的离开了,他的情绪会慢慢平复下来,进入到一种警觉的状态,他要观察环境有没有危险,老师提出要求,孩子为了自我保护,就会顺应权威,听老师的话,家长就会得到老师的反馈,等家长走后,孩子就不哭了,很听话……

这时,家长会觉得孩子没有分离焦虑了吗?现实不是这样,因为会发现,第二天依然重复了第一天的模式。直到大概两周后,孩子不再那么哭闹了,但仍然会间歇性的跟你抗议,不想上幼儿园。大概到了下学期,或者是中班,孩子就开始享受,喜欢去幼儿园了。

当孩子出现什么样的情况,开始需要特殊干预呢?

在幼儿园里依然陷入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当中;

看上去完全没什么情绪,这种情况是把情绪隔离了,很有可能是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类型;

反复生病。

分离焦虑让孩子那么痛苦,那能不能再等一等,等孩子心理上准备好了,再上幼儿园。

幼儿入园的时间是如何设定的!

3岁,是一个非常有魔力的时间点。

3岁孩子的发育特征:越来越想要自己动手,开始翻箱倒柜,想要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,想要尝试着自己穿衣服,吃饭。频繁的说不,会强烈的拒绝你的安排。现在越来越早,有的孩子2岁多就有很明显的变化。

那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,当孩子频繁说不的时候,他不是真的不要做这件事,而是要通过说不来体验自己做主的感觉。

当孩子3周岁了,也就说明,无论从认知发展,心理需求上,都已经做好进入到集体学习生活当中的准备了。但这并不是说,孩子喜欢分离,孩子非常不喜欢分离,但成长的代价,就是要忍受一次次分离带来的痛苦。

我们家长也要深深的相信,孩子是一颗种子,种子要破土而出的过程一定不是愉悦的。就像小鸡要破壳而出,也需要挣扎一番。所以,当一个生命要伸展,需要突破重重的障碍,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这恰恰也彰显了生命的力量。

这时,不得不说,有分离焦虑的只有孩子吗?不是的,正是因为大人也像孩子一样有分离焦虑,有时候是更严重的分离焦虑,才导致着让孩子的分离异常的困难。

我们让孩子离开家,去上幼儿园,这是一种信任,是一种要忍受着痛苦也要成全孩子的爱。

孩子表现过度的分离焦虑,原因是?

依据孩子的依恋类型

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依恋理论,被广泛的解释于亲子关系问题,孩子的人格发展和成长。也就是说孩子是否形成了安全性的依恋,是他成长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。

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,会有正常的分离焦虑过程;矛盾型依恋会出现强烈的情感波动和攻击性行为;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看上去不焦虑,实则隔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,未来亲密关系会出现问题。

家人处理方式不当

威胁恐吓:“你要听话哦,要是不听话,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”,“你再哭,就不来接你,让你住在幼儿园了” 。

欺骗:“不去幼儿园了,我们去游乐场”,“明天不去幼儿园”。

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分离焦虑?

温和:知道了每个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,当你有了这样的理解,那就要注意,对待孩子哭泣闹脾气的时候,要温和,不要以暴制暴。

坚定:当你知道孩子的内在对于分离已经做好了准备,送他去幼儿园这一行为的背后是深深信任,你相信他已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,有能力加入集体的生活,那么你的行为就会是坚定的。

所以,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,温和而坚定是父母或者是主要抚养人要具备的态度。

当孩子在哭闹时,你会发现你自己说什么都不太管用,他基本都是闭着眼睛的,外面的信息完全进入不到他的大脑中。这个时候,讲道理,用语言安抚不太管用,那就要用身体来安抚,孩子从出生以来,最先发展的就是身体,他们用身体感知世界。

当你的手,顺着他颈椎的部分,慢慢的抚摸脊柱,他就会被安抚,过一会,就不怎么哭了。在他不哭闹的间隙里,告诉他,“妈妈会在放学的时候接她”。

分离,见证孩子一次次的成长;分离,与父母开始渐行渐远,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
请拥抱这样的分离,让他成为孩子走向未来最好的铺路石。


预约试听课

1小时主题课程,孩子爱上表达

最新专题MORE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