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让孩子玩游戏?这些好的能力将被剥夺!

作者: 时间:2018-06-23阅读:0

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具有直接作用,今天我们主要谈个性当中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,但又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,那就是游戏感。

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任务,游戏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充满魔力的想象场,孩子在其中得到完全释放,成就自己。

通过游戏,孩子获得健康的体魄、良好的认知能力、社会交往能力及情绪调节的能力。

换句话讲,游戏在儿童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1什么是游戏感?

游戏感与游戏密不可分,简单来讲,游戏感是游戏的能力,是儿童参与到游戏活动质量的反映,富有游戏感的孩子能够进行高质量的游戏,获得更好的发展。

在高质量的游戏中,孩子是开心的、愉快;同时,孩子是自由自在的,充满想象的,不会受到现实束缚的。

比如,香蕉在游戏中可以变成电话,用来与小朋友聊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;小朋友还可以把香蕉变成一把剑,来回挥舞,乐此不疲。

2具有游戏感儿童的特点

游戏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,是能够玩得起来的特性。

在孩子身上表现为两个方面:

第一,内在驱动。自己愿意玩,而不是因为玩了之后得到奖赏才玩。

第二,投入与沉浸。聚焦于活动过程并全身心地投入,不易受他人干扰的倾向。

具体来讲富有游戏感的儿童,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
1. 有趣的,幽默的。

孩子会从游戏当中吸取有趣的部分,变成自己愉快的体验。

最简单的例子,走路摔跤是所有孩子必经的事情,有些孩子一摔跤会大哭,但有些孩子摔跤了正好看到了地上的蚂蚁,会趴着观察。

后者显然比前者更有趣,这种能力非常重要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一直发挥作用。

在孩子未来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挫折中,有趣、幽默,会让他们看到更积极的一面,并灵活地化解矛盾冲突,走出糟糕的情绪。

2. 富有游戏感的儿童主动性强,敢于冒险。

游戏活动与现实生活一样,充满了不确定性,有输有赢。

但游戏活动有两个重要特点:

    第一,它是安全的。孩子们知道游戏里是假装的,输赢也不会有对他们产生实际的影响,因此游戏可以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。

第二,游戏活动的过程性。孩子们在游戏时关注的更多是游戏的过程,而非结果。他们不会因为假装成为小鸡,而被老鹰抓到感到沮丧,也不会因为假装烧菜时把菜弄撒而被批评。

游戏是一个虚拟建构的场景,孩子们在这个时空里不需要承担后果,所以他们更加愿意冒险,大胆尝试在现实中不敢去做的事情,也会因此更加自信。

之前看到一个例子,一位四岁的小女孩与爸爸玩对抗游戏,多次试图冲关失败后,女儿突然跑开了,爸爸以为她是伤心挫败了,正感到自责时,没想到女儿又跑过来,挥舞着拳头,自信满满地说,我进到“力量之屋”去拿了更多的力气。她说擦了一种特别的乳液,让自己变得更有力气。说完开始一次又一次投入到游戏中,更积极,更快乐。这种自信与主动性,必然会对她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意义。

3. 富有游戏感的孩子是爱社交的、外向的。

游戏活动离不开人际交往,在游戏活动中孩子能够学会合作、协商解决矛盾,获得很多交往的成功体验。

对于游戏感强的孩子来说,随时随地都会进行游戏,因此,他们也不担心被人拒绝,在人际互动中也收获更多的策略。

4. 富有游戏感的孩子是欢快的、开心的。

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讲,他们都能够欢乐地参与到游戏,尤其是那些游戏感强的儿童,他们能够把枯燥的事情变得更有趣,收获更多的快乐。而有些孩子,因为种种原因,没有办法完全进入游戏。

比如,自闭症的儿童,很难进入游戏。

    这些是游戏感在孩子身上的表现,而游戏感在人的一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到了成年,游戏感表现为一种自我调节能力,可以把事情变得好玩,有趣,通常会以充满想象地、灵活地、审美地看待工作和生活,让自己快乐、让别人快乐,是一种幸福的能力。

3“游戏感”对个性的影响

实际上,我们很难讲对个性的影响,因为游戏感本身就是个性的一部分,所以,我们可以说游戏感强的话,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呢?

主要为这几方面:

第一,游戏感可以促进身心健康。

有研究发现,幼儿时期游戏感与人的动作能力正相关,游戏感强的幼儿更能够胜任高难度、高强度的活动;同时,他们的认知灵活性更强,可以想出很多方法解决遇到的难题。

还有,这类孩子对挫折的应对能力也比较强,他们不担心失败,敢于尝试新鲜事物。他们常常能够将失败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机会。

第二,游戏感带来更积极的人际关系

    有游戏感的小朋友会带着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、开玩笑和扮鬼脸,冲突时更能够找到方法解决,而不是正面冲突。

相反,游戏感弱的孩子,甚至是成人,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建立缓冲带,采用直接的方法,这种方法更容易引起冲突。

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暴力事件,缺少的就是游戏感。如果孩子有更多的游戏感,不仅可以减少人际冲突,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,甚至是校园霸凌现象。

第三,游戏感强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成长能力

    所谓成长能力就是孩子自己不断要成长的势能。

孩子先天有的需求,如,探索需求、自主需求、能力需求等,家长如果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,就可以让他们获得持续成长的能力。但在养育过程中,家长常常会无意间打压这种势头。

例如,3~6岁的孩子充满好奇心,想要自己动手做事情,打闹、玩耍、搞破坏,这里有他们探索的需要和对自己能力证明的需要等。

他们通过这种游戏活动,保证自己与外面的世界的互动,形成控制感,这是游戏感的重要特征。

有游戏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,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,怎么做。家长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尝试。尝试既保证了他们对这种探索需求的满足,也可以培养能力。

家长切忌“包办”,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和打压孩子的能力。孩子的探索需求、自主需求、能力需求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满足,然后不断成长。

就像陈默老师说的,再大一点进入小学、中学,孩子则不需要陪读,他们自己会去主动完成自己的事情。这方面的内容在鱼心理的《从心引领》课程中做了更详尽的介绍。

相比之下,游戏感弱的孩子会出现较多问题,我这里主要讲两个方面:

第一,出现“玩不起、输不起”的现象。

家长说不得碰不得,以自我为中心,别人争抢或自己输了就要大哭大闹。

    这种情况如果延续到孩子入学,或青春期甚至成人之后,问题就严重了。会出现手机被没收了就要跳楼,被家长老师训斥了就要自杀等现象。孩子的心里会变得很“脆弱”。

因为孩子没有一个自我缓冲的能力,一旦有外部批评,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,或所有人都跟自己作对,进行自我否定。

所以,缺失游戏感的人容易患有“心理硬化症”,是一种持续阴郁的,总是以严肃的状态看待事件的现象。

这种经验是孩子幼儿期形成的,长大了再培养就比较困难了。

第二,遇到挫折就放弃。

遇到挫折放弃,是孩子认为“自己不够好、不够聪明、比别人差”等,说到底还是担心别人的否定,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很多事情是想要证明自己。

而有游戏感的孩子做的很多事情,只是因为这个事情很好玩,很有趣,他们对新奇的、有挑战的事情是有好奇心的。因此,不会介意事情的结果,更不会因为做的不好而担心自己比别人差,也就不会说一碰到困难就退出。

如何培养孩子的游戏感?

游戏感,离不开游戏。

心理学家约翰•蒙尼,为了研究“玩耍”的意义,曾用猴子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。

他把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猴隔离开来,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,不让它们跟同伴有玩耍、嬉闹的机会。结果,这些被剥夺了玩耍机会的小猴子成年后,在性格、行为习惯上,显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、木讷,有时还会表现得敏感、易怒、暴躁。

培养孩子的游戏感,主要从三个方面:

首先,要让孩子多主动体验、少被动接受,简单来讲就是让他玩起来。

    往往当孩子真正玩的时候,家长会觉得浪费时间,应该用这个时间给他们灌输知识。就像古语讲的“业精于勤荒于嬉”。

近些年来,科学研究发现,游戏不仅不影响工作学习,反而可以起到促进作用。当婴儿开心大笑时,大脑的奖赏回路被激活,大脑变得非常活跃。相反,当婴儿情绪低落时,很多认知功能就会受到限制。

我们所理解的孩子的游戏,与他们所进行的游戏是不同的。

    观察孩子游戏时,会发现他们非常的专注、认真,跟那些音乐家、画家、运动员的状态是一样的。最高级的、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都有游戏的成分,创作的人都是极具游戏精神的,他们会沉醉在自己的活动中,严肃与娱乐这个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,是一种最理想的心理状态。

如果没有让孩子这样大胆、放肆玩耍的经验,他们就失去了获得这种美好的体验的机会。


预约试听课

1小时主题课程,孩子爱上表达

最新专题MORE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