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这5个心理成长信号,常被误认为问题行为!

作者: 时间:2018-10-09阅读:0

孩子成长的一些信号,常常会被误认为是“问题行为”。这些误会很可能会让父母错失正面引导孩子的机会。

  01搞破坏

  很多孩子到一岁左右,会开始出现一些让父母措手不及的“破坏”行为。

  比如厕所的卷纸全部在马桶里、摆放在抽屉的袜子全部跑到了床上、甚至是自己的口红断了一截……

  当孩子身体运动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,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大幅提高。

  这个“搞破坏”的时期,实际是孩子人生阶段的“实验期”。

  在这个阶段,他们会通过亲身体验去了解周围的事物。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动作,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意义。

  所以家长们在这个阶段不必着急管教孩子。

  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,让孩子去“实验”,让他们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。

  02妈妈快看!

  当孩子会说话以后,他们看见什么新奇的东西就想要分享。

  这种让父母配合自己指示的行为,是孩子想要了解更多事物的信号,这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。

  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,就可能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能力。

  他们可能会“咿咿吖吖”指着一件东西,努力对父母表达自己的兴趣和喜欢。

  这时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“指示”,给出一些指点。

  有时孩子会很急迫,不用手指,直接拉扯父母衣服来引起注意。

  这时父母就算很忙也尽量不要忽视孩子对于想要了解新事物的行为。

  03沉浸在自己的世界

  两岁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,此时孩子玩耍时,会旁若无人沉浸在自己世界中,不想和别人说话,也不想被打扰。

  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期。刚开始孩子可能独自玩耍几分钟,渐渐延长到十来分钟,二十分钟……

  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,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会一点点变长。

  04情绪表达

  大概到3岁的时候,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就会表现出来,比如羞愧、尴尬、内疚、骄傲等等。

  但这个阶段孩子不可能“客观”评价自己,他们依赖外部评价来判断自己“是好是坏”。一旦意识到自己做错事被发现了,就很容易感到羞愧;相反,常常被过度表扬的孩子,会骄傲自大。

  所以3岁以后,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,对孩子的评价尽量要客观。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,为孩子树立自信;不会做的事情要加以引导;错误的行为要加以制止,正确引导。

  05任性

  当孩子渐渐长大,他们会想要做越来越多的事情,而且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。但他们现有的能力,可能跟不上他们“想做的事”。现实和能力上的差距会让孩子特别受挫,烦躁、焦虑,甚至愤怒的情绪就会出现。

  大概在4岁左右,有些父母会发现孩子变得很“任性”。

  其实父母看来的“任性”,是孩子的一种“毅力”。说明他们已经能觉察到自己生活中“不如意”的方面,并且特别想要自己去解决。

  唯一的问题是,他们“解决问题”能力有限。此时如果父母没有觉察到这一点,很容易会批评孩子。但是,只有批评没有建议,会让孩子自我评价越来越低,渐渐丧失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的渴望。

  当发现孩子处在“困境”中,烦躁不安,钻牛角尖的时候,父母要克制住想要批评孩子的心情,给孩子解决困难的建议。建议最好是有几种选择,这些选择既是告诉了孩子好几种解决办法,又能引导孩子去思考哪些办法最适合自己。


预约试听课

1小时主题课程,孩子爱上表达

最新专题MORE>>